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8:32 点击次数:163
陆金玉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”,在苏轼回望人生的诗歌中,徐州并不在列。但纵观苏轼命运多舛的政治生涯,徐州时期无疑是其一生中的重要节点。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言,“甚至才高如苏东坡,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。他现在就要进入他的徐州时期,也就是他的‘黄楼’时期”。
的确,四十岁之前的苏轼,虽然早就声冠文圈,且拥有了初仕凤翔、杭州通判、密州知州等地方出仕历程,但从“黄楼”时期开始,苏轼的政治理念开始成熟与稳定,其“遗爱于民”的民本思想也成为宝贵遗产。
如今,在徐州,有关苏轼文化的研究正在开展。在苏堤、苏公塔、苏公桥、云龙山、云龙湖等20余处与他相关的场所,人们驻足长留,缅怀相思。
为了徐州的长治久安,苏轼特意上书皇帝,详细而深刻地分析徐州的地形、民俗、现状等,针对性提出治盗方略。大水围城后,面对全城粮荒,在奏请圣旨的同时,他以个人名义担保开仓放粮。
还有那些被徐州人民反复吟诵的故事——葬枯骨于高岗、医病囚于将亡、谢雨于石潭、祈雪于雾猪泉、开采白土黑炭,尤其是他“衣制履屐,庐于城上,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,令民无得窃出避水,以身帅之,与城存亡,故水大至而民不溃”的动人场景。
展开剩余81%后任官员中,不乏苏轼的追随者。他们虽没有苏轼名气大,有的甚至不大为人熟知。但他们都是幸福的,因为徐州人民始终念着这份情,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铭记、怀念着那些难忘的历史片段。
陈廷琏是其中之一。明成化六年(1470年),陈廷琏到任徐州,就面临大旱。眼见百姓整日长吁短叹、焦恐不安,陈廷琏上任第七天即率文武官员祈雨。也算幸运,祈雨后第二天就天降甘霖,但雨量不足。在第二次祈雨后,大雨倾盆而至,百姓大喜,感叹“太守救我民”。
这场及时雨让徐州持续六个月的旱情得到有效缓解。僚属兴奋之余,请示陈廷琏,是否可以效仿苏轼立一座“续喜雨亭”,以示不忘祈雨功绩?陈廷琏立即训斥:“祷雨偶然而应,立亭非本心也。”此事就此作罢。
当年秋季,百姓喜获丰收。他们自然没有忘记陈知州祈雨之恩,自发找到此时正客居徐州的大诗人杜庠求文。这位自称“西湖醉老”的风流才子,欣然提笔写下《续喜雨亭记》,“盖东坡作亭扶风,亦尝守徐,有膏泽及民,故徐民思而续之,愿后之为守者亦如陈侯之立心为政,使后之人亦以续东坡之意续陈侯,则斯亭之名与彭城山水同流峙,于千载之下无疑矣”。
在这里,陈廷琏与苏轼的“立心为政”有了共同的价值根脉。“使后之人亦以续东坡之意续陈侯”也成为徐州人共同的价值追求,希望这里的官员能够承苏轼之遗风,行为民之善举。
在徐州的五年时间,陈廷琏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,如修复徐州古城、东察院、养济院等。虽没有太多史料记载,但那场轰轰烈烈的祈雨连同这段时光被徐州人铭记在心。
如今,登临云龙山山腰,会看见一座红柱碧瓦、飞檐翘角的六角形仿古亭——云龙山喜雨亭。它端庄秀美,古朴清雅,与凤翔的喜雨亭为姊妹亭。
另一位曾造福徐州百姓的官员潘季驯,也与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。
在徐州,苏轼的功绩以“治水”为人们传颂最多。
北宋熙宁十年(1077年)七月黄河决口,八月水到徐州城下。千钧一发之际,苏轼挺身而出,发出了“吾在是,水绝不能败城”的铮铮誓言。他带领军民修堤坝,筑城墙,庐居于城上,过家门而不入;他冒着僭越免官杀头的风险,亲到武卫营,动员官兵抗洪。
抗洪成功了!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,也为了表达对徐州城长久平安的美好希冀,苏轼命人在城东门之上修建了一座高楼,外墙涂以黄土,寄寓“土实胜水”之意,名曰“黄楼”。
在古代,水不仅是丰收的保障,也是人们常常避之不及的存在。一旦洪水泛滥,甚至会给整座城市带来灭顶之灾。
不怕刀兵之险,就怕鱼鳖之患。多年来,徐州一直深受水患,城市屡淹屡建,以至形成了“城上城、府上府、街上街、井上井”的叠城奇观。
其中,明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夏秋间那场大水,城内官邸民舍均被淹没。城内积水不退,不少人提议迁城或改河。在这紧急关头,河道官员潘季驯和徐兵备副使陈文燧开凿奎河,引水南下濉河再入洪泽湖,积水消通,徐州城得以转危为安。
潘季驯是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。他发明了“束水冲沙法”,解决了黄河河道淤沙问题,此方法深刻影响了后代的“治黄”思想和实践。在他出任总理河道期间,曾经长期驻节徐州,治理黄河和运河。
那场大水之前,潘季驯不顾自己68岁的高龄与体弱多病,日夜兼程奔赴徐州,“日与夫为伍,以舟为家、冲寒露暑,宿水餐风”,后在深入考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整治山东、河南与徐州以北地区的综合治理规划。
今天,在纪念苏轼当年抗洪业绩的“显红岛”东南侧,故黄河亲水平台上巍然屹立着五根文化柱,讲述黄河与这座城市的历史交锋。其中正中一柱上有:“万历十八年,大溢徐州,水积城中逾年,河督潘季驯,浚奎山支河以通之,积水乃消。”这高耸的文化柱和铭文,传递着世代徐州人民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深切怀念。
若论对这座古老城市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,离不开有着“文化知州”美誉的姜焯。在云龙山大士岩禅院的北侧,有一座秀美端庄的小凉亭,名曰姜公亭,就是为纪念此人而作。
清康熙五十一年(1712年),姜焯始任徐州知州。在徐州执政十余年间,他励精图治,政绩斐然。他主持兴建大士岩、创建尊经阁、重修学宫等工程,对徐州儒学、佛学发展颇有贡献。
他最为今人熟知的是对苏轼历史遗迹的发扬。到任后的第八年,他开始花大力气重修放鹤亭,后又依据苏轼“云龙山下试春衣,放鹤亭前送落晖”的诗句,于观音殿前建造“试衣亭”和“送晖亭”。
在史学家看来,姜焯此次对放鹤亭的重修,是历代重修工程中最有呼应性、延展性、系统性的一次,使得放鹤亭这一孤立的亭台,变身为一组包罗万象的系列景点,内涵也由过去单一的隐士情怀、文人友情,演变为儒学文化、佛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相兼容的文化存在。
此外,姜焯还重修黄楼,并拿出自己的俸禄外加募捐修缮苏轼遗迹“逍遥堂”,让不少名胜得以保留至今。
重读这些史料,感慨万千,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千百年前的那场文化盛会。
北宋元丰元年(1078年),九月九日,黄楼落成庆典,天下才子名士,聚会黄楼。嘉宾献诗作文,盛况空前。在《黄楼致语口号》中,苏轼的“谁凭阑干赏风月,使君留意在斯民”,道出了他的人格和信仰。
“公余便上黄茅冈,一官潇洒岂藩羊?醉来无处非石床,云水满眼何茫茫!东坡风流千载长,我纵五斗如相望,冈头放歌不知狂!”这是后来者对苏轼的缅怀,也是对自我的鼓励与鞭策。
回眸千年,千年回响。苏轼与他喜爱的云龙山一样,早已成为一种精神,一种向往,一种怀念。自他走后,这座城市不仅留下了他的传说、故事,他的印记、气息,更留下了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遗爱一方”的崇高追求。
发布于:北京市